“周邊的土壤有沒有被污染?”“地下水有沒有監控?”“填埋場采取了哪些防滲漏措施?”
6月5日,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加強管控與修復,強化土壤污染防治”調研組一行來到廣西河池市,不顧舟車勞頓,便直奔現場。
當天正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環境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調研組的委員們也用實際行動度過了一個獨特的“環境日”。
“我們一直在監控,周邊的土壤并沒有污染,地下水也處于達標狀態。”項目負責人李恒震一一回答委員的提問。
“大家有問題盡管問,我們此行就是要聽真言、察實情。”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楊松不斷地強調。
為籌備好全國政協以“污染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為議題的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圍繞“加強管控與修復,強化土壤污染防治”,聚焦有效保障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5月27日—6月7日,在湖南、云南、廣西三地進行實地調研。
離開了都安縣,調研組直奔南丹縣“十二五”批、第二批關閉企業污染場地風險防范及治理修復工程。
南丹縣是全國重點重金屬防控區域,由于過去的無序開采,造成大量礦業廢棄地,給環境帶來的威脅。據介紹,2010年至今,南丹縣共實施了57個重金屬治理項目,全縣轄區內涉重企業廢水污染源整治工程基本完成。
劉振宇委員在現場表示,雖然土壤污染治理工程不少,但還是要認識到土壤污染治理是個長期的過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為了能“察實情”,調研組還不斷給自己“加壓”,臨時增加了兩個點,南丹星鑫鉛鋅尾礦庫重金屬污染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技術示范點便是其中一個。
“簡單來說,我們利用生物菌類將重金屬處于穩固狀態,使其不再污染環境。微生物技術是源頭重金屬污染控制技術,修復成本最低,修復效果是穩定和可持續的。”項目負責人劉興宇介紹說,修復兩年多來,原本污水橫流的地面也長出了郁郁蔥蔥的草本植物。
“目前來看效果還行,但仍要做好監控,尤其是對地下水的檢測,防止出現二次污染。”凌振國委員叮囑道。
結束一天的調研,已是晚上6點多,距離駐地還有一個多小時車程。在盤旋的山路上委員們討論著一天的感受。
“目前來看,各省(區)對土壤污染防治問題認識基本到位,也都在積極行動中。”王明彈委員說。
“同時,各省(區)的土壤修復也都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技術方案還可以不斷改進和整合。”張少明委員說。
在全國政協常委楊維剛看來,除了要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外,控源也很重要,預防的重點應放在對各種污染源排放進行控制,嚴防新的重金屬污染。
“對于農用地的污染治理一定要以農產品安全為目標。”谷樹忠委員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回到駐地后溫香彩委員在微信朋友圈寫道:“環境日,我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