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夯土墻建筑的不足之處就是在于夯土墻建筑的墻體,夯土墻墻體材料容易受水侵蝕,吸水后變重,所以強度會減弱。而且夯土墻建筑的墻體容易受到風化,抗震性能差,并且與鑲嵌入其中的木質材料如窗框、門框的粘結度小,所以在木質材料附近容易出現墻體裂縫。夯土墻建筑墻體的這些缺陷,成為阻止夯土墻建筑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何改進夯土墻建筑,關鍵就在于如何改進夯土墻墻體以及夯土墻材料配比技術,從而使得夯土墻建筑摒棄以前的不足之處,更適于人的居住。
材料作為建筑最基礎的物質構成,決定了建造和構造的方式,進而決定了建筑更大尺度上的結構形式。夯土墻建筑與常規建筑區別在于是用夯土材料進行設計建造,是生態性價比最高的建材之一。然而夯土墻建筑因為自身屬性所帶來的缺陷是避免不了的。我們樸之原工匠師傅每到一個地方都會針對當地的土質特性進行測試和分析,分析出最佳的材料配比參數,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建造一個夯土墻需要將含有正確配比的混合物(沙,碎石以及粘土,有時需要添加土壤固化劑),壓縮進一個擁有外部支撐的模板或者模具,來制成整棟墻。古時候,類似石灰和纖維的添加物被作為添加劑。在現代建筑工程中則采用石灰,水泥或土壤固化劑。
以現代夯土墻為例,現代夯土墻材料構成主要有膠結材料、改性材料、砂石骨料三部分組成。膠結材料部分可以提高夯土墻的強度、耐水性等,但同時也有干縮開裂、耐久性差等缺點。改性材料和砂石土可以有效抑制夯土墻開裂、增加夯土的耐久性,也可以激發膠結的材料的活性,并能替代部分膠結材料。在實際的夯土墻工程項目應用中,要根據施工用土的性質、工程質量要求和當地的施工環境,因地制宜、合理設計配合比、科學施工。
夯土建筑由于其環保性能,在這個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筑廢料日益增多、建筑污染日益嚴峻的當代,成為各國學者關注的焦點。國外如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以及新西蘭等國的研究人員已結合當地的文化背景、社會狀況和工程特征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改善了夯土建筑的功能和抗震性能,夯土建筑的設計、施工已步入了規范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