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鐵礦石的品位普遍較低,需要經過選礦加工后才能作為冶煉原料,因而產出大量的尾礦。平均而言,鐵尾礦產出約占原礦石量的60%,鐵礦選廠平均每選出1t鐵精礦就要排出2.5~3t的尾礦。每年鐵尾礦的排出量約1.3億t,平均品位約11%,相當于有1410萬t的金屬鐵損失于尾礦中,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除部分鐵尾礦得以應用,大部分的尾礦僅僅為堆積存放,占用土地數量可觀,而且隨著尾礦數量增加而利用量不大的狀況依然繼續,占用土地數量將繼續擴大;為了管理好這些尾礦,就需要上尾礦工程,包括尾礦庫的修筑、尾礦輸送設備、輸送管路的鋪設以及平時的經營管理,這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隨著尾礦量的增加,尾礦壩越堆越高,堆壩和管理工作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困難。尾礦粒度較細,體重較小,表面積較大,堆存易流動、坍塌,在雨季引起滑坡和塌陷,造成植被的破壞和傷人事故;在氣候干旱、風大的季節和地區,尾礦粉塵在大風的推動下飛揚至尾礦壩周圍地區,對大氣、土壤和水資源產生嚴重的污染;鐵礦中的重金屬成分、硫化物、殘留的選礦藥劑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鐵礦產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鐵礦資源的開采規模隨之加大,鐵礦選礦的規模也隨之增大,尾礦排出量勢必逐年增多,為了更好的利用礦產資源、減少鐵尾礦對環境的污染,必然要對鐵尾礦進行綜合的合理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綜合利用鐵尾礦,應充分回收尾礦中的有用金屬和礦物。我國鐵尾礦中貼的品位達到11%左右,鐵品位高,且我國堆存的鐵尾礦量高達十幾億噸,因此有必要采用各種工藝(如磁選、浮選、酸浸、絮凝)從鐵尾礦中再回收鐵,同時補充回收金、銅等有用礦物及各種有用礦物。鐵尾礦再選主要包括老尾礦再選利用、新產生尾礦的再選以減少尾礦的堆存量、改進現行技術減少新尾礦的產生量。鐵尾礦再選使其成為二次資源,可減少尾礦壩建壩基維護費用,節省破磨、開采、運輸等費用,還可節省設備及新工藝的更大投資,因此收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綜合利用鐵尾礦,可將其充填至采礦采空區。近年來,國內鐵礦山逐漸由露天開采轉為地下開采,為保證采礦的區域穩定性,需將地下采空區進行充填。鐵尾礦充填的工藝流程一般為:直接將選礦場排出的尾礦礦漿濃縮或將尾礦庫內的干尾砂取出加水攪拌形成礦漿,礦將達到濃度后與膠結材料攪拌,攪拌均勻后通過充填管路輸送至需要充填的礦房內。經過一段時間的養護,充填體強度基本上均可達到要求的強度。鐵尾礦充填可以處理大量的尾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破壞;與不同的采礦技術相結合,可以大幅提高礦柱回采率和出礦品位;同時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地壓活動,減少地表坍塌災害。
綜合利用鐵尾礦,可將其加工制作成建筑材料。鐵尾礦在資源特征上與傳統的建材、陶瓷、玻璃原料基本相近,實際上是已加工成細粒的不完備混合料,加以調配可用作生產,且不需要對這些原料再做粉碎和其它處理,制造出的產品往往節省能耗,成本較低。工藝試驗表明,以鐵尾礦為原料不僅可以制作免燒磚、墻、地面裝飾磚、機壓灰砂磚、碳化尾砂磚、玻化磚、蛇紋石釉面磚等建筑用墻體磚,還可以生產水泥、制作鐵尾砂飾面玻璃或微晶玻璃等建筑材料,亦可大量作為路基基礎材料,代替砂石作為基層筑路。
綜合利用鐵尾礦,可將其占用的土地進行復墾。根據當地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性質、水文條件、尾礦砂理化特性等各種因素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恢復或建立一個新的有利于生產、方便生活的生態環境。